湖南人愛吃檳榔傳與瘟疫有關
檳榔能治病,這在不少典籍上都有記載。作為我國四大南藥之首,原產(chǎn)于馬來西亞,為棕櫚科植物檳榔的種子。但在海南島栽種,至少已經(jīng)有一千四百年以上的歷史。
梁代名醫(yī)別球云:“檳榔味幸溫,生南?!?圖經(jīng)云:“檳榔生南海,惟力、崖、瓊山、會同、樂會諸州縣為多”.另外唐代的千金方、南宋的虞衡志、明代的本草綱目等書籍亦有記載。
而湖南人吃檳榔的淵源,恐怕得追溯至古時人人談之色變的瘟疫?!断嫣犊h志·卷三十四》中記載:“相傳清乾隆四十四年(1779),縣境大疫,居民犯臌脹病,縣令白璟要患者嚼藥用檳榔,臌脹消失。此后,原患者常嚼,未患者也嚼,久而久之,檳榔成為縣人獨特的嗜好,成為迎賓待客不可缺少的食品?!庇纱?,老工藝檳榔制造應時而生。
另有傳說在清朝順治年間,湖南瘟疫流行,很多人身染疾患,吐瀉而亡,而當時在湘的一些海南商人卻安然無恙。人們注意觀察,發(fā)現(xiàn)這些海南人平素愛吃檳榔,人們因此認為嚼食檳榔可以避免瘟疫邪氣。為了預防瘟疫復發(fā),湖南各地紛紛仿效,從海南引進檳榔作為一種治病的良藥,湘潭人更是男女老少不離檳榔,相沿成習流傳至今。
嚼檳榔最負盛名的當數(shù)湖南湘潭人
湖南嚼檳榔的習俗由來已久,據(jù)湘潭縣志記載由近400年,多流行于湘潭、長沙、株洲、寧鄉(xiāng)、衡山、醴陵一帶,而最負盛名的當數(shù)湖南湘潭人。
湘潭民諺云:“拜年不敢當,進屋吃檳榔?!薄翱腿说轿壹?,一口檳榔一杯茶?!薄皺壚圃浇涝接袆牛@口出來那口進”,“養(yǎng)妻活崽,柴米油鹽;迎賓待客,檳榔香煙”等。
在湘潭,春節(jié)拜年,主人要敬檳榔;鬧新房有抬檳榔的節(jié)目,比如新郎新娘用筷子同時挾一口檳榔敬客,客人贊曰:檳榔翹翹像條船,今晚花開月也圓……如果客人還多要,就說“新娘檳榔兩頭翹,一口兩口我不要,三口四口不為多,我要五子登科。”可見檳榔自古就是當時人民必不可少的待客之物。
據(jù)《湘上癡脫難雜錄》記載:明末清初,湖廣總督何騰蛟與李闖王夫人及其部將聯(lián)合抗清。由于督師的將帥不團結,削弱了抗清力量,何騰蛟為了解決矛盾,帶領人馬從衡陽來到湘潭,與清軍相遇。時值順治六年(公元1650年)初,清握金親王因湘潭人民助何騰姣抗清,下令屠城九日,殺得湘潭尸橫遍地,所剩戶不上三四十,人不滿百口。
其時有安徽商人程某來潭,得知老僧收白骨,以嚼檳榔避穢。嚼食檳榔的習慣由此延續(xù)并發(fā)展而來。從此,湘潭人與檳榔結下了不解之緣。嚼檳榔的習俗也逐漸傳入湘中、湘北一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