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說一
清朝在廣州任職的一位滿洲將軍,姓薩,喜愛騎馬打獵,而且每次打獵后都會吃一點點心,還不能重復(fù)!有一次薩將軍出門打獵前,特別吩咐廚師要“來點新的玩意兒”,若不能令他滿意,就準(zhǔn)備回家吃自己。
負(fù)責(zé)點心的廚子一聽,一個失神,把沾上蛋液的點心炸碎了。偏偏這時將軍又催要點心,廚子一火大罵一句:“殺那個騎馬的!”才慌慌忙忙地端出點心來。
想不到,薩將軍吃了后相當(dāng)滿意,他問這點心叫什么名字。廚子隨即回答一句:“殺騎馬?!苯Y(jié)果薩將軍聽成了“薩騎馬”,因而得名。
傳說二
有一位做了幾十年點心的老翁,想創(chuàng)作一種新的點心,并且在另一種甜點蛋散中得到了靈感,起初并沒有為這道點心命名,便迫不及待的拿上了市場賣。可是因為下雨,老翁便到了大宅門口避雨。不料那戶人家的主人騎著馬回來,并把老翁放在地上盛著點心籮筐踢到路中心去,全部報銷了。后來老翁再做一次同樣的點心去賣,結(jié)果大受歡迎,那時有人問到這個點心的名字,他就答了“殺騎馬”,最後人們將名字雅化成“薩其馬”.
傳說三
較有根據(jù)的故事是在當(dāng)年努爾哈赤遠(yuǎn)征時,見到一名叫“薩其馬”的將軍帶著妻子給他做的點心,那種點心味道好,而且能長時間不變質(zhì),適合帶去行軍打杖。當(dāng)努爾哈赤品嚐就便大力贊賞,并把這種食物名命成“薩其馬”.
傳說四
而最可靠的說法是“薩其馬”是滿語的音譯,在滿語里,“薩其”是“薩是非”、“馬拉本壁”的縮音,擁有“切”的意思,是因為“薩其馬”屬于一種“切糕”,再加上“碼”的工序,即。切成方塊,然后碼起來。此詞最早見於清朝乾隆年間傅桓等編的《御制增訂清文鑒》。在滿文字典中,薩其馬是由胡麻及砂糖制成的一種砂糖果子(漢語稱為金絲糕)。由于當(dāng)時找不到漢語代稱,便直接將滿語音譯,所以亦會出現(xiàn)“沙其馬”、“賽其馬”等等的稱呼。